壳管式换热器
烟气换热器
新闻动态
蒸汽采暖改自控热水采暖节能的改造点击:2017 日期:[ 2014-04-26 22:21:22 ] |
蒸汽采暖改自控热水采暖节能的改造 羊顾 李清黎 马杰 邢继红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蒸汽采暖改热水采暖,满足用户对空气品质、温度、湿度、清洁度的要求,系统改造采用自动化调节,运行可靠,维护量极小,节约了能源及运行费用。 关键词:蒸汽采暖 技术改造 自动化控制 热水采暖 中图分类号:TU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862(2007)04(a)-0002-02 1 改造概况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办公楼建筑结构东西走向,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2400 平方米。该办公楼冬季取暖一直采用蒸汽采暖,每个采暖期内每月耗用蒸汽约200 吨,每月蒸汽费用高达3 万元左右,采暖成本高,费用大,且蒸汽采暖对管道和设备严密性和压力级别要求较高,蒸汽在输送过程中,产生沿途凝结水,处于汽水同流状态,在管道弯头、三通、阀门处产生水击,易造成管道、设备损坏,并产生很大噪音。同时,蒸汽采暖室内温度不易控制,时常造成室内温度过高,环境干燥。为给公司员工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办公环境,节能降耗,加之冬季蒸汽使用较为紧张,所以,蒸汽采暖改热水采暖势在必行。 2 改造原则 1.1 舒适性原则 改造设计满足用户对空气品质温度、湿度、清洁度的要求 。 1.2 可靠性原则 系统采用自控设备,确保设备无故障运行,系统运行可靠,维护量极小。 1.3 节约性原则 在满足采暖效果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采用节能措施,降低运行费用。 3 系统设计任务与方案 3.1 设计任务 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源、输热管道、散热设备三部分组成。选用热媒应根据安全、卫生、经济、建筑物性质和地区供热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民用、办公建筑应优先考虑热水作热媒,采暖系统应为热水采暖,供、回水温度应控制在 95℃/70℃。依据公司老办公楼改造的实际情况(蒸汽采暖时,采用双管上供下回并联方式)和设计思路,尽量利用原管路,不破坏原有建筑物结构的原则,本次改造应优先选用机械循环双管上供下回式并联热水采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循环水泵作为热水的循环动力,使系统中热水强制循环,由于热媒在管道内的流速大,所以,它与自然循环系统相比,具有管径小,升温快的特点。同时,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作用半径大,可用于区域性的集中供暖系统。 3.2 改造方案 a.室内管路改造:改造原则是尽量利用原管路,不破坏原有建筑物结构,原室内主供蒸汽立管作为高温热水采暖系统的主供水管路。由于机械循环系统水流速较大,易将空气泡带入立管而造成局部散热器不热,因此原室内主供汽干管作为高温热水采暖系统的主供水管后,其坡度应与原供汽干管的坡度相反,并在最高点加装自动放汽阀,以便把空气集中排出。利用原蒸汽采暖时的凝结水管路作为回水总管,其坡度与水流方向相同,并在最低点设置补水阀及泄水阀门,以便系统补水和维修时放空系统内的热水。 b . 室外管路改造:原主蒸汽管路及管径不变,增加一条 DN50主进水管路与两台热水泵相连结,再由热水泵把回水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经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高温热水直接送到散热器。 管道支架、吊架具体形式、设置位置、安装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c.自动控制温度控制器:本系统由比例积分温度传感、电动执行调节组成,将所有测到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和IP运算、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阀调节开度,改变蒸汽流量,使管道热水温度保持恒定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当管路水压力波动时,电动调节阀能够动态的平衡系统的压力变化,使阀门在工作时流量特性曲线与理想的流量特性曲线保持一致,没有设计偏差。阀门的调节只受控于控制信号,而不受系统压力波动的影响,当对应一个固定开度时,其流量都是唯一和恒定的,与 KVS 值远程调节器配合使用,通过限定阀门开度范围,可实现阀体 KVS 值的远程调节。防冷冻温度控制器:当检测到水温低于3℃高于 7℃时,控制电动阀 VA1-1B 及时调整水泵开关状态。时段控制器:能分时段自动控制,在不同时段达到不同要求,自由设定。如:根据工作时间上午 6:30 自动开机,下午17:30 自动关机。避免了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节能效果显著。补水采用自动补水阀自动补充系统水量。 4 采暖负荷与系统参数计算 4.1 采暖负荷计算 影响房间空气温降的因素是房间的得热量和失热量。确定采暖负荷应考虑:维护结构的耗热量、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在经常由物品由室外或较低温度处运入室内时,要考虑其吸热量、经常有大量水面时,要考虑其蒸发耗热量等。 ①维护结构耗热量计算公式: Q= а FK(tn-twn),式中 Q=w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F -维护结构的面积m2,K- 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twn -室外计算温度℃,tn —冬季室内.温度℃,a -温度修正系数。 ②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公式: Q= aCpLl(tn-twn)pwnm,式中Q-由门窗缝隙深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W,C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a-单位换算系数,一般取0.28,L -通过每米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空气量 m3/m.h,l- 门窗缝隙的计算长度,tn、twn -同上,pwn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m -综合修正系数。 ③外门开启冲入冷风耗热量计算:一般按附加率法计算 Q=外门基本耗热量×附加率 外门开启冲入冷风附加率:单层门65%,双层门80%,三层门60%通过理论与经验公式计算供热负荷可按210 J/s.m2计算 4.2 系统参数计算 ①循环水量:循环水量按下式计算G=1.1Q0/ △ t.c.ρ式中 G -循环水量,m3/s,Q0- 采暖总共热量,J/s ,△t- 系统的供回水温差,℃ ,ρ-水的密度,kg/ m3,C- 水的比热J/kg.℃,1.1 -安全裕量,G=1.1 ×210 × 2400/(95 -70)= 17.36t/h。 ②蒸汽耗量:蒸汽耗量按下式计算 W= Q0/h 式中Q0 -采暖总共热量 KJ/s,h -主供蒸汽的热焓kJ/kg,W -蒸汽耗量,Kg/s,当 P=0.5MPa 时,h=2747kJ/kgW=210 ×2400 × 10-3/2747=0.18 kg/s=0.66t/h ③换热器面积计算:换热器面积按下式计算S=G/K 式中S- 换热器面积m2,G-循环水量t/h,K-换热器每小时交换水量 t/h 一般取3.2t/h,S=G/K=17.36/3.2=5.4m2 ④水泵流量、扬程计算:水泵流量可按下式计算Q=G×K,式中K- 水泵流量裕量 一般取1.2,Q=17.36 ×1.2 =20.83t/h,水泵扬程可按下式计算Hb=[(qx+qf)/qf]+Hx+Hp+Hj,式中qx /s,qf-循环附加量,一般取设计小时用量的 15% L/s,Hx -循环流量通过配水管路的沿程和局部阻力水头损失kPa, Hp-循环流量通过回水管路的沿程和局部阻力水头损失kPa ,Hj-循环流量通过加热器的水头损失 K P a , 经计算及修正,水泵流量取Q=20 t/h,扬程H=20mH2O ⑤原系统参数验算: a、供水管路及散热器管路管径的验算: 当管路DN=20- 50mm 时,热水流速取v=1m/s, 则管路直径: 因每间办公室实用采暖面积约为16m2,散热器实行并联设置,上下四层办公室为一个并联系统,则四间办公室总采暖面积为 16 × 4 = 6 4 m2,总需热量为 64 × 210 = 13440J/s=48384kJ/h=11575kCal/h,每一并联系统供水管道流量为:11575/(95-70)=463kg/h,则该管道截面 S = 463/(3600×1000 × 3.14)= 0.000041m2, 管路直径为:D=S1/2 × 2 =13mm。而老系统管路直径为 D = 25mm,散热器内部管路为d=20mm。因25mm > 13mm 20mm > 13mm,所以老系统能满足新系统要求 b.供汽管道管径验算: 当 P = 0.5MPa 时,蒸汽比容取0.37m3/kg, 饱和蒸汽流速取 v=30m/s,则总供汽管道直径:S=(0.18 ×0.37)/(30× 3.14)= 0.007m2,D=S1/2 × 2 = 53mm,而市政供汽管道直径为 D=65mm。因 65mm > 53mm,所以老系统能满足新系统要求。 5 改造后系统调试运行 (1)水系统配管完成后,进行水压试验、检漏、排污,确定系统的安全性。采暖供、回水管、换热器、阀门等处,采用发泡聚酯橡塑棉板进行保温。 (2)系统水加热:系统充满冷水试压检漏合格后,关闭补水阀门,打开蒸汽主阀门及热水泵,开始对系统水加热,当热水温度达到 95℃时,系统即开始正常工作。 6 改造费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新系统除购买板式换热器、电动阀、控制系统及少量管材等费用 4.5 万元外,其它皆利用老系统设施。原蒸汽耗量每月为200吨,改造后每月耗量仅为120吨,每吨蒸汽按市场价 135 元计算,每月可节省运行费用为:1.08 万元 。 每个采暖期内(按 4 个月)共节省资金 4.32 万元。新系统总投资一个采暖期左右就可收回。 7 结语 蒸汽采暖改热水采暖,技术可行,投资费用较低。改造后系统经一个采暖期的运行证明,采暖性能安全可靠,节能效果显著 。 参考文献 [1] 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2] JB50242-2002,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规范[S]. [3] JGJ26-95,民用建筑设计标准[S]. [4] GB5701-83,室内空气舒适温度[S]. [5] 李玉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3. [6] 段正利.热水采暖系统改造的启示[J].节能技术,2001,(6):31- 33. |
上一篇:一种高效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的改动应用 | 下一篇:管壳式污水换热器结垢厚度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