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换热器
换热器除垢
板翅式换热器
新闻动态
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点击:2449 日期:[ 2014-04-26 21:53:30 ] |
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姜盈霓 1.虎小红 1.武警工程学院 2.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综述国内外在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 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程布置 翅片管换热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纵观强化传热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强化传热可以通过提高传热系数、增加传热面积和增大空气侧和制冷剂侧传热温差3种途径来实现。制冷空调中制冷剂以及冷却介质大都呈强制对流换热,因此强化的重点在于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的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强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管内和管外的结构以及寻找更高效、环保的替代制冷剂上,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在换热 强化的第3个措施上(即增大传热温差),研究人员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因为通常认为当高、低温介质一定时,传热平均温差就随之而定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流程布置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1 研究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意义 人们早就注意到当高温、低温介质的进口温度一定时,逆流传热比顺流传热有着更大的传热平均温差,因而也具有更大的换热量,叉流的换热量处于这两者之间。这说明换热器流程布置会改变传热温差的分布,会对换热量产生影响。 研究翅片管式换热器流程布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实际设计中,流程布置的方法几乎有无限多种,很难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来描述所有的可能布置形式;二是很难找到一个耗时少且精 度高的方法来求解控制方程。通常都希望换热器有一个均匀和高效的换热和流动性能,这就需要采用复杂的流程布置形式,然而复杂的流程布置又会造成传热的不均匀性,这是进行流程布置研究尤其是复杂流程布置研究中应尽量避免的。换热器流程布置不仅仅指换热管的排列方式,还包括换热管组的分叉流动等情况。当制冷剂流量一定时,通路 数和分叉与否直接影响制冷剂的流速,从而也会影响换热系数。因此,这里不但涉及到平均温差,而且涉及到传热系数。最优的管组连接方式应使两者的综合效果最佳,以取得较高的换热量。 考虑到上述因素,对于冷凝器和蒸发器来说逆 流是不是都总是最好的布置方式?布置方式对换热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找到较优的连接方式,使压降较低,又能提高换热量?而且对于热泵型空调器来说,当制冷剂倒流时,原来设计的制冷运行的蒸发器(或冷凝器)最优流程是否是制热运行的冷凝器的最优流程?流程布置对非共沸混合物替代工质换热器的影响有多大?风扇来流不均对换热器的流程布置及换热性能有何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影响,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2.1 试验研究 众所周知,制冷剂流程布置方式对传热有着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冷凝器还是蒸发器,逆流方式布置管路比顺流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能效,叉流处于这两者之间。理论上来讲,流程布置形式可以有无 限多种,但在实际生产中主要是凭经验来进行设 计,这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就迫切需要对换热器的流程布置进行优化设计,但对翅片管换热器流程布置方式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些研究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几种模型进行试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Chi-Chuan Wang等人[1]使用R22对特定尺寸的8种流程布置双排管的波纹翅片的空冷冷凝器 进行了试验测试。这8种流程布置包括6种单回路的和2种双回路的布置形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单回路的流程布置形式,逆流的换热性能要高于顺流和叉流,但翅片间的逆向导热,又影响了换热器性能。为了减少和消除逆向导热,提出了2种改进措施:一是抽取迎风侧的几根管子;二是在两排 管之间开缝。对于双回路的流程布置形式,明显存在由于重力影响而造成2个回路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从而使得在出口处一路已经冷凝而另一路却还是两相区,这将导致出口制冷剂混合时的能量损失。 J.H.Lee[2]在2002年对R22和R407C制冷剂冷凝器的在单回路“Z”字形、“U”字形2种流程布置下的性能作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Z”字 形布置,R22比R407C性能好;然而对于“U”字形布置,用2种制冷剂的效果相差不大。但试验只是对同种流程布置形式作了不同制冷剂的对比,而没有考虑同种制冷剂的不同流程布置形式的对比。 国内的张智针对双排管4种较复杂的不同制冷剂流路类型的翅片管冷凝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3]。试验用的冷凝器分别为1~4个回路,在试验条件下,两回路的设计达到了最大的换热量。作者认为,制冷剂 的流程布置应遵循以下几点:对于多路流动而言 不同流路间制冷剂分配应均匀;制冷剂和外界空气应进行逆流换热;避免出现复热和回液。试验结果显示,两回路的冷凝器的总换热系数最大,三回路的其次,所以作者认为在冷凝器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分路流动,在设计分路时,不同路的入口应尽量靠近,出口也应靠近,进口与出口应尽量远,以避免由于复热而损失部分换热量,避免流量分配不均 匀;四回路的总换热系数最小,甚至低于单回路的情况。故作者建议在实际设计中,若分路多于两回路时,应当采用集中式分液器和集液器,尽量使不同流路间流量均匀。此外不同流路间的管程应当相同,而且应当均匀地流过迎风侧和背风侧,使得换热均匀。 2.2 数学计算模型及数值计算 对于换热器流程的优化设计,如果纯粹靠样机试验来分析和比较不同流程布置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则需要做大量的试验。这样不仅投资大,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数值计算作为一种研究传热问题的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应性强和可模拟真实条件、理想条件的能力等特点,对于把握研究问题的总体规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试验研究不能提供的信息,充分反映几何结构的影响,还可以很方便地对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案进 行分析比较,这对试验研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通过建立描述流程布置的换热器的数学计算模型及数值计算来研究流程布置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的影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很多,比如Goldstein 他通过对三回路三排管的空调用蒸发器的实验验证了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有效性[4],并对冷凝器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一些建议。把蒸发器的整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过冷区、两相区和过热区。每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过冷区和两相区用对数平均 温差和对数平均焓差法来计算空气和制冷剂的出口参数和换热量,过热区用传热单元数法计算。该模型并没考虑到流程布置形式的对比。 Y.T.Ge则用集总模型法把冷凝器分为过热区、干度小于0.4的两相区、干度大于0.4的两相 区和过冷区4部分[5]。通过实验发现,两相区的传热系数在干度小于0.4时变化较大,大于0.4时变化很小,故将两相区分为2部分来考虑。这样做的 好处是可以在每部分采用各自的最合适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作者把自己建立的四区集总模型和收集到的文献[7]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大偏 差为±10%,说明该模型的准确度较高。作者用该模型模拟对比了分别采用R22和R404A制冷剂的6种流程布置的四排管冷凝器。结果显示,同样制冷剂条件下,单回路的比多回路的换热性能好;同样条件下,R404A的性能远比R22的差,而且更换制冷剂造成的换热量的下降要比换热器结构上微小的变化造成的下降要明显得多。但是,如果确定 用R404A替代R22,则必须注意重视结构上的流程布置的优化。 最早考虑到制冷剂流程布置的是Ellison。他针对特殊的流程布置提出了一种基于管对管的计算方法的冷凝器数学模型[6],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实验用的冷凝器以R22为制冷剂,一个简单的冷凝器管排数3排,每排的管数一样, 有3个流程;另一个复杂的冷凝器管排数也是3 排,每排的管数不同,有5个流程,作者假设冷凝器空气侧的来流速度是均匀的,这2个换热器的实验测试结果与作者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ACOL5程序是传热与流体流动研究机构开发 的用于设计计算大型蒸汽工厂的程序,该程序可以模拟翅片管换热器的非均匀来流。2000年A.A. Aganda[7]把ACOL5程序用来模拟均匀来流假设下的单回路、四排管的空调用蒸发器(制冷剂 R22),经过ACOL5程序预测值和作者的试验值对比后,作者认为ACOL5同样可以用来预测均匀来流情况下制冷剂为R22的空调用蒸发器的出口空气温度和出口制冷剂干度。 J.H.Lee[2]在2002年把管对管的数学模型作 了改进,称为分段分析法数学模型,用来研究R22 和R407C制冷剂的冷凝器在“Z”字形、“U”字形2 种流程布置下的性能。2种流程布置形式平均起 来说,R22制冷剂冷凝器换热量的数值模拟结果比试验结果大10.1%;R407C制冷剂冷凝器换热量的数值模拟结果比试验结果小10.7%,说明该模型可以用于设计计算这2种制冷剂冷凝器的流程布置。比起管对管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可以考虑 到在管长方向上的空气侧的分布不均和制冷剂侧的温度滑移,但是作者没有考虑翅片的逆向导热问题。 以上处理对于工程计算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即使在一个区域里,换热系数和温差也是不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了详细地研究换热器的 传热传质过程,通常将换热器分成更小的单元来计算。 S.Y.Liang和T.N.Wong[8]将分析应用于换热器管路布置研究中,建立了翅片管换热器流程布置的分布参数模型。这是最早用分布参数模型研究换热器流程布置优化的文献。与Ellison模 型[6]相比,该模型可以把一根管子分成若干个控 制容积来计算。作者对“Z”字形、“单进双出”、“双 进单出”、“单-双-单”(分合点位置不同的2种)共5 种流程布置的双排管冷凝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 析。认为在给定条件下,当选择合适的分合点之 后,“单-双-单”要比简单的“Z”字形布置节省约5% 的面积。通过对不同形式流程布置的换热器的最 大热流量和最小损失的对比,作者建议,当热流 量较小时,采用“Z”字形和有合适分合点的“单-双- 单”的形式;当热流量较大时,最好采用“双进单出” 的流程布置。通过对“Z”字形流路的研究,作者发 现,在过热和过冷段,压降和传热系数都比较小,强 化传热应集中在这两个区域,干度大的两相区的热 阻甚至和外部空气侧热阻相同,此时可以采用双路 布置以减小流速,降低压降,单相过热区仍采取单 路布置,强化传热。这就演化成“单-双-单”布置方式。最终作者得出结论:通过流路的合理安排,改变换热器沿程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可以达到改善和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的目的,与单回路相比,采用一种合适的流程布置可以将换热管的面积减少5%。 S.Y.Liang和T.N.Wong[9]还对蒸发器的干湿工况下流程布置建立了分布参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用的蒸发器采用R134a制冷剂,有“单回路3排管”、“单回路4排管”、“单-双- 单3排管”(分合点位置不同的2种)共4种流程布 置形式。实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制冷量与试验测得值的相对平均偏差为5%,压降的相对平均偏 差为25%。所以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制冷量和制冷剂侧的压降。然后作者又用该模型模拟了 “Z”字形、“双进单出”、“单进双出”、“单-双-单”(分合点位置不同的3种)共6种流程布置的双排管蒸 发器。根据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作者建议:当热流量较小时,采用“Z”字形和有合适分合点的“单- 双-单”的形式;当热流量较大时,最好采用“单进双出”的流程布置。作者还得出结论:与单回路相比采用一种合适的流程布置可以将换热管的面积减少5%[8-9]。 西安交通大学的郭进军将场协同原理、等热流密度原则、纯逆流原则、尽量减少翅片中的逆向导热原则以及重力影响原则等用来作为指导原则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对空调用冷凝器和蒸发器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10]。作者在计算时,对于干工况,采用传热单元数法,对于湿工况,采用了湿球温 度效率法。作者计算了“Z”字形、“U”字形、顺流、 逆流、“双进单出”、“单-双-单”以及“双进双出”等 种不同的流程布置分别用于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压降和换热量,并对这几种布置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认为纯逆流布置方式是冷凝 器中换热效果最好的,其次“Z”字形布置方式换热量较好,这两种布置方式在冷凝器中被推荐使用 在蒸发器中,由于制冷剂饱和温度随压降变化而下降,因此在流程布置时应尽量在两相区采用顺流方式,而在过热区采用逆流方式。作者又指出“单-双-单”布置在选择合适的分合点后综合性能可能是最好的(即压降较低,换热量较高),它可以使整个流程的换热趋向均匀,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综合性能。 陈蕴光[11]对单回路“U”字形逆流布置、“U”字形顺流布置、“Z”字形布置的3种布置形式的R2 制冷剂风冷冷凝器采用分布参数稳态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着重分析了不同的回路布置形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不同迎面风速、不同制冷剂流量的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2]的试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结果表明,冷凝器在相同迎面风速时具有较小的制冷剂流量,以及在相同的制冷剂流量时具有较大的 迎面风速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换热比较充分,不同的流程布置形式对换热量有较大的影响;在换热不充分时,采用不同的流程布置形式对换热量的影响不大;在其他情况相同时,采用逆流布置的换热量约比顺流布置的换热量高3%~4%。总体而言,“U”字形顺流布置的换热情况最差,而“U”字形逆流布置与“Z”字形布置基本相同,但在质量流量较 小时,“U”字形逆流布置比“Z”字形布置冷凝器制 冷剂的温降快,“U”字形逆流布置的性能更好。 刘建用通过引入图论和流体自组织分配方法创建了一个用来模拟翅片管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的数学模型[12],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作者用模型来计算了一个3排管的换热器,结果显示和试验数据相比换热量预测值的最大误差是±10%。另外刘建用该模型模拟了R22的单支 路“U”字形逆流、单支路“Z”字形混流、单支路“U” 字形顺流、双支路逆流、双支路混流、双支路顺流 的6种典型的换热器流程布置形式在不同的迎面风速(0.5~3 m/s)下的换热及压降特性[13]。模拟结果显示,在低流量下,换热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 单支路“Z”字形混流、单支路“U”字形逆流、单支路 “U”字形顺流、双支路逆流、双支路顺流、双支路混流。作者认为,对于单支路换热器,逆流的形式并非最佳,在合理布置下,混流形式的换热器性能可比逆流形式提高2%~4%。在换热器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进出口的布置太近,造成冷(热)量损失。在压力损失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单支路换热器结构设计可以获得较高的换热能力。对于多支路换热器,应尽量使各支路的制冷剂换热均匀,避免换热器内部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造成换热量损失。 从目前可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关于流程布置所作的研究,包括了试验和数值模拟,但所研究的布置方式并不全面,而且多是针对冷凝器的。因为相对冷凝器,蒸发器的研究有两个难点:一是蒸发器一般要求空气出口温度尽量均匀,这一点在管组连接时应予以考虑;二是蒸发器蒸发处理空气时会出现湿工况,这将使数学模拟变得更加复杂。 2.3 流程布置对非共沸制冷剂翅片管换热器性能影响 以往对流程布置优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R22的,但是R22因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将会被替代工质所替代。目前,常用的替代工质趋向于使用R407C,因其在换热量与压降方面与R22 最为接近[14]。R407C是一种非共沸制冷剂,存在 很大的温度滑移,最大时的滑移温差可以达到 7℃[15],滑移温差之大足以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因此在开发新制冷剂换热器时,必须对换热器的流程布置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有关流程布置对非共沸制冷剂翅片管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文章是少之又少。 J.H.Lee等[2]对R407C制冷剂冷凝器的在“Z”字形、“U”字形2种流程布置下的性能作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这在前面已有介绍。 浙江大学的张绍志[16]建立了非共沸制冷剂空冷冷凝器的分布参数模型,并以R407C为例通过计算比较了单回路的6种制冷剂流程布置的空冷冷凝器的性能。这6种流程包括“U”字形上进上 出顺流、“U”字形上进上出逆流、“U”字形下进下出顺流、“U”字形下进下出逆流、“Z”字形上进下出 和“Z”字形下进上出。模拟结果表明,在6种流程 中,以逆交叉流程布置为最佳,以顺交叉流程布置 为最差。最佳与最差流程布置的冷凝器尺寸的差 别随制冷剂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质量流速为300 kg/(m2·s)时可达5.1%,说明冷凝器流程布置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值得在设计时予以注意,尤其在制冷剂流速较高时。但作者只进行了数学模拟和分析,针对具体数据并没给出试验验证的结果。 申广玉[15]通过对R407C制冷剂房间空调器 换热器分别采用顺流和逆流两种方式进行了试验 研究,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比较, 指出对于采用R407C制冷剂空调器的换热器,采 用逆流布置可以大大提高其换热性能。两排管冷 凝器,逆流布置比顺流布置提高36%;三排管冷凝 器,逆流布置可比顺流布置提高50%。而且管排 数越多,也就接近真正的纯逆流,换热能力的提高 也就越大。作者同时也指出,采用逆流布置虽然可 以提高R407C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但对于热泵来 说,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逆流就变成了顺流,有利 就转化为不利。因此对于热泵型空调器,其蒸发器 和冷凝器到底是做成顺流还是逆流形式,还需做制 冷制热的权衡考虑。事实上,作者的这种观点同样 适用于热泵型的纯质制冷剂空调,对于单冷型的房 间空调器或陈列柜等不存在制冷剂反向流动的场 合,就可尽量作成逆流形式。作者采用的布置形式 过于简化,而且只分析了R407C制冷剂换热器逆 流比顺流高效,没有对逆流和顺流的形式再进行细分。 郑刚[17]采用稳态分布参数法对使用R407C 翅片管冷凝器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加以分析。作者所模拟的是采用内螺纹管的铜管铝翅片换热器, 而且3个回路的长度不等。作者指出R407C存在 温度滑移现象,在冷凝过程中滑移温差可以达到 5℃,因此冷凝器尽可能采用逆流排列以增大换热 温差,从而增加换热量;由于模拟的3个回路长度 和排列方式有差异,造成3个回路的换热情况也有 较大的不同,部分回路的过冷太多而有的回路却没 有过冷,所以设计盘管时应尽量使盘管的分布均 匀,从而提高盘管的换热能力。但是作者仍然没有 把逆流形式再进行细分比较,而且给出的只是模拟 结果,没有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由于R410A具有系统能量效率好, TEWI指数高,热转换系数大,除湿效果好,热泵 性能好,传热性能佳,无温度滑移现象,制冷剂充灌量小等优点,日本、美国在家用空调中倾向于采用 R410A。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报道流程布置对 R410A制冷剂翅片管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文献。 2.4 考虑风扇来流不均与制冷剂流程布置设计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在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阶段,都是按照换热器迎面风速的平均值来设计的,即认为换热器内部的翅片管外空气流动是均匀流,但实际上由于曲折的空气流程,该流动是非均匀流。 Thomas J.Fagan JR[18]做了来流不均对单回 路平翅片冷凝器和蒸发器换热性能的理论分析研 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来流不均匀度小于25%时, 换热量的下降不超过1.6%。来流不均匀度超过 25%时,其影响就不能忽略。第1~3排管子的迎 面风速呈抛物线分布时,对制冷量的减少影响最 少;当呈阶梯状分布时,制冷量的减少最多;线性分 布的影响界于两者之间。当来流不均匀度大于 50%时,抛物线分布情况下造成的换热量的下降分 别为1.6%(冷凝器)、1.2%(蒸发器);线性分布情 况下造成的换热量的下降分别为2.2%(冷凝器)、 2.6%(蒸发器);阶梯状分布情况下造成的换热量 的下降分别为6%(冷凝器)、8%(蒸发器)。当来 流不均匀度大于75%时,抛物线分布情况下造成 的换热量的下降分别为3.7%(冷凝器)、2.8%(蒸 发器);线性分布情况下造成的换热量的下降分别 为4.9%(冷凝器)、4.7%(蒸发器);阶梯状分布情 况下造成的换热量的下降分别为14.6%(冷凝 器)、15.8%(蒸发器)。由此可见,来流不均对冷凝 器换热量的影响不如对蒸发器的影响明显。另外当不均匀度相同时,风速越大,换热量越大。 P.A.Domanski[19]开发了一个计算非均匀流 情况下家用空调平翅片蒸发器换热量的数学模型 (EVSIM模型),并且该模型能模拟制冷剂在不同 回路的分配情况。作者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 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吻合良好,而且数学模拟和试 验数据均表明即使制冷剂的流程布置是对称的,管 外空气的非均匀流动将会造成制冷剂在不同回路 之间的流量分配不均,从而造成蒸发器的制冷量下 降;如果蒸发器非对称的流程设计与非均匀风扇来 流不匹配也会导致制冷剂的分配不均。 A.A.Aganda将前人开发的ACOL5程序应用 到考虑非均匀风扇来流的多回路翅片管蒸发器的 模拟中,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后证明:ACOL5程序 不但可以模拟均匀来流情况下的蒸发器换热特 性[7],同样可以模拟非均匀风扇来流的情况[20]。 作者分析单纯空气非均匀流造成的换热量的减少 很少,但是非均匀流造成的制冷剂在不同回路的不 均匀分配,将会严重影响蒸发器的制冷量,降低幅 度达38%。 Amgad[21]利用CFD对平翅片和开缝翅片两 种情况下家用热泵空调器的室外机进行了数值模 拟。结果显示,风扇来流不均对空气侧的压降及风 扇的耗功率的影响要比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显著得多。非均匀流时空气侧的压降比均匀来流 时压降的增大直接造成风扇的能耗增加;而非均匀 流时换热系数的降低则直接造成了换热量的减少。 非均匀流对平翅片的影响要比对开缝翅片的影响 大一些,非均匀流造成的平翅片和开缝翅片的空气 侧的平均压降比均匀流时分别大9%和8%;而造 成的平均传热系数的减少分别为1.5%和0.9%。 以上文献主要是考虑风扇来流不均会造成制冷 剂在不同回路间的分配不均,从而造成换热器换热 量的下降。但如果将风扇来流不均与制冷剂流程布 置设计结合起来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人涉 及,无论是试验研究还是数值模拟都仍是空白。 3 讨论和展望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流程布置对翅片管 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非常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1)需考虑风扇来流不均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2)模拟更多管排数的换热器。 3)增强有关流程布置有关蒸发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4)增强多种常用混合制冷剂如R22的替代工 质R134a,R410A和R407C用于换热器时最佳流 程布置方面的研究。 5)将不同的管内强化、管外强化与流程布置 结合起来考虑。 6)对于热泵型空调器,当蒸发器成为冷凝器, 冷凝器成为蒸发器时,原来设计的制冷运行的蒸发 器(或冷凝器)最优流程是否是制热运行的冷凝器 的最优流程,还需做制冷、制热的权衡考虑,目前还 无人涉及,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7)对冷凝器、蒸发器流程布置优化模拟的数 学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试 验,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大量的时间。 4 结束语 制冷剂流程布置对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 响是相当复杂的,在许多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研究。目前对换热器流程的优化设计还主要以试 做和试验为主,每一种不同的换热器流程的设计方 案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样机测试,费事费力,因而需 要建立描述流程布置的换热器的完善的数学模型, 为实际的换热器设计方案的选取提供基础。以上 问题的解决将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性能优化和技术 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Wang C C,Jiang J Y,Lai C C,et al. Effect of circuit ar- range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ir cooled condens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1999, 22(6): 275-282. [2] J H Lee, S W Bae,K H Ban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earch on condenser performance for R22 and R407C refriger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 eration, 2002, 25(3): 372-382. [3] 张智.制冷剂流路对冷凝器换热特性的影响.暖通空 调,2002,32(5):61-63. [4] S D Goldstein. A mathematically complete analysis of plate fin heat exchangers. ASHRAE Transaction, 1983, 89(2A): 447-470. [5] Y T Ge,R Cropper.Performance evaluations of air-cooled condensers using pure and mixture refrigerants by four-sec- tion lumped modeling method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 ing, 2005, 25(10): 1549-1564. [6] Ellison P R,Crewick F A,Fischer F K,et al. A com- puter model for air-cooled refrigerant condenser withspecified refrigerant circuiting. ASHRAE Transaction, 1981, 87(1): 1106-1124. [7] A A Aganda, J E R Coney,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 finned tube evaporato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 ing, 2000, 20(6): 499-513. [8] S Y liang,T N Wong,G K Nathan. Study on refriger- ant circuitry of condenser coils with exergy destruction.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0, 20(6): 559-577. [9] S Y liang,T N Wong,G K Nathan.Numerical and ex- perimental studies of refrigerant circuitry of evaporator coi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1, 24 (8): 823-833. [10]郭进军.管路流程布置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及试验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3. [11]陈蕴光.单回路不同布置形式的风冷冷凝器的模拟计 算与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7(11):1186- 1189. [12] Jian liu,Wen Jian Wei,et al. A general steady state mathe- matical model for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graph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4, 27(8): 965-973. [13]刘建.对具有复杂流路布置的翅片管换热器的性能防 真与分析.化工学报,2005,56(1):47-56. [14]邓斌.R22替代工质蒸发器的性能研究.低温与特气, 2005,23(2):15-19. [15]申广玉.关于R407C房间空调器换热器管路设计的 探讨.制冷技术,2003(2):36-37. [16]张绍志.流程布置对非共沸制冷剂空冷冷凝器性能的 影响.流体机械,2001,29(1):53-55. [17]郑刚.使用R407C冷媒的翅片管冷凝器的计算机模 拟.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24(1):18-21. [18] Thomas J, Fagan JR. The effect of air flow maldistri- butions on air-to-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erfor- mance. ASHRAE Transaction, 1980, 86 (2): 699- 713. [19] P A Domanski. Simulation of an evaporator with nonuni- form one-dimensional air distribution. ASHRAE Transac- tion, 1991, 97(1): 793-802. [20] Aganda A A, Coney J E R, Sheppard C G W. Airflow maldistribu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 packaged air conditioning unit evaporator. Applied Thermal Engi- neering, 2000, 20(6): 515-528. [21] Amgad. Effect of airflow maldistribution on pressure drop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 in res- idential heat pump systems. ASHRAE Transaction, 2003, 109(1): 9-14. |
上一篇:高压换热器的设计 | 下一篇:全热换热器应用于空调系统节能的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