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钎焊板式换热器
专业生产:换热器;分水器;过水热;冷却器
新闻动态

国内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点击:2121 日期:[ 2014-04-26 21:35:38 ]
                          国内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汪波1茅靳丰1耿世彬1韩旭1魏鹏2         (1.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210007;2.西安陆军学院西安710108)     【摘要】叙述了影响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几个因素以及评价换热器性能的标准,对国内换热器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换热器的进一步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换热器;肋片效率;换热因子;摩擦因子     中图分类号:TU83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612(2010)05-061-05     0·引言     换热器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在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如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空调、动力、冶金、轻工等)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制造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热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有关换热器的节能设计和应用越来越引起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与材料费用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对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究,地下工程空间有限,高效率的换热器能节约地下工程的使用空间和能源。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要战略的举措,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究也成为当今地下换热领域研究的热点。     1·换热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换热设备按照其功能可命名,如冷凝器、蒸发器、再热器、过热器等,按换热部件的特点可分为:管壳式换热器翅片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对于各型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换热器内流体流态变化以及对各部件的参数优化研究两方面,而对换热器部件参数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换热管(板)排列方式(顺排或叉排)、换热管(板)排数、换热管(板)间距大小、肋片布置间距、肋片形状等。通常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值模拟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三类。     1.1数值模拟计算     1.1.1计算机优化设计     借助于计算机模拟运算的优势,90年代初,杨长威[1]利用AUTOCAD2000的二次开发工具VISUAL LISP对管翅式蒸发器进行了计算与绘图。陈维汉[2]在应用给定换热器结构材料下,对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郑钢等[3]采用稳态分布参数法,对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时回路的最佳长度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董玉军等[4-6]对已有的板式蒸发器内蒸发换热关联式和摩擦压降关联式进行了总结,并采用分布参数法对波纹型多通道单流程板式蒸发器在小换热温差时的换热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在以压降为约束条件下,董玉军[7]采用分布参数法对湿工况下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盘管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达到盘管换热性能最优化换热效果。席战利[8]用分布参数法对管翅式蒸发器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公开文献已有的换热系数和摩擦压降的关联式进行了总结。李永鹏等[9]和宣宇清[10]采取分布参数法分别对船舶冷库蒸发器和房间空调蒸发器建立各自的稳态数学模型,并使用MATLAB语言编程计算。程金强等[11]建立管翅式换热器传热过程的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模拟,随后建立试验台对模型进行验证。     1.1.2设计参数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模拟     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换热管排数和布置方式、换热管形状、肋片外型以及间距等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黄兴华[12]运用计算机模拟了不同管型、不同流程布置对满液式蒸发器性能的影响。邓敏锋[13]对多元平行流蒸发器建立数学仿真模型,对影响蒸发器性能的各参数进行了研究。邓斌[14]采用湿球温度效率法对蒸发器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流程布置形式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周俊杰[15]应用SIMPLE算法对开缝肋片表面的传热及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金巍巍[16]对在开缝翅片管翅式换热器的X型开缝规律与转折Re点的变化进行三维层流数值模拟。秦保军和朱春玲[17]对肋片管换热器管外三维流动与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苏铭[18]对不同通道构型的薄膜式全热换热器的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和比较,所建物理模型图示如图1。任效明[19]等借助CFD软件中的κ-εRNG模型,计算了百叶窗翅片空气侧不同流速下的换热和压降,理出换热和摩擦因子,与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郝亮等[20]采用分布参数法,对图2所示的层叠式蒸发器建模,分析中间隔板深度以及流程设置对其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靳世文等[21]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量变化对管翅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尹斌[22]对R134a单元机的蒸发器的仿真在使用改进的Kattan模型下,计算了管内不同干度区域的局部沸腾换热系数,通过隐式三次多项式拟合模型计算制冷工质的物性参数。吴金星[23,24]建立单周期三维模型对螺旋肋片换热器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影响换热性能的因素。黄东[25]对单流路双排管蒸发器性能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风速分布形状对传热性能影响的规律。刘彦军[26,27]用控制容积法对翅片管管片式换热器的肋效率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换热管间距、肋片厚度、导热系数等因素对肋效率的影响。                   1.1.3结霜现象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宋伟宏[28]、陈楠[29]、赖建波[30]分别通过微元划分建模和编制结霜工况下的动态仿真程序对蒸发器进行模拟。王芬芬[31]针对平肋肋片管式换热器的结霜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张哲[32,33]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对风冷热泵室外侧蒸发器结霜特性影响进行分析。谷波[34]用FLUENT建立管翅换热器结霜模型,对结霜的传热传质过程和霜层的增长进行了模拟。罗超、吴金玉[35,36]建立了分布参数仿真模型,对冰箱冷冻室蒸发器结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     1.2实验研究     为了能更深入反映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性能,使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曾文良[37]对压缩空气在人字形波纹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金晶[38]采用局部模拟试验法在对针形翅管束进行纵向冲刷特性试验,得出了针形翅管束的平均Nu数和阻力数的计算关联式。陈育平在文献[39]中对不同结构尺寸针状肋片的实物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传热及阻力特性的实验准则关系式。     仇性启等[40]研究了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翅片侧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吴伟栋[41]和何春霞[42]分别对新型三维外肋管叉排管束的换热及流动特性和自然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优化实验,得出了实验条件下的换热及阻力变化的准则关联式。刘颖等[43]利用显微摄影法对室外侧换热器的结霜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测定了不同制热工况下平直翅片的表面霜层厚度。     1.3理论研究     对换热机理的理论研究能为换热装置性能强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依据。沈胜强[44]证明了肋片传热面最佳肋片厚度的存在,并推导了最佳肋片厚度的理论关系式;邓先和[45,46]、徐国想[47]对板式换热器中圆柱肋片的传热效率进行分析,在考虑单位质量材耗的换热能力最大时,分析研究了不同Re数下肋片长度、直径及板厚之间的关系;闫桂焕[48]以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肋片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求解了肋片的实际温度分布;刘瑞[49]引用无量纲品质因数,对空气入口侧肋片形状对散热器换热性能和流动阻力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吴冬梅[50]、贾力[51]对含水蒸汽的混合气体垂直外掠水平圆管的冷凝换热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     2·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2.1存在的不足     国内对于换热器肋片换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经验比较少,多借鉴于国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还需进一步深入,技术创新还不够,但是对各因素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总的来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换热器换热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可供对肋片实际应用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太少,对于换热公式推导出的解析解较少,目前大多是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拟和而成的经验公式;     (2)换热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不够完善;     (3)因为试验环境,材料,仪器的精度以及试验方法不同,在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某些问题的研究结论存在的分歧较多,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暂不能形成对实践的可靠指导;     (4)目前对换热器的研究大多基于一维、二维的换热,国内对于三维的换热模型的研究过少,同时,对于一维和二维传热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很苛刻,得出的结论适用性不强;     (5)结合试验建立的部分换热理论还缺乏严谨性和局限性。     2.2换热器研究的发展前景     换热器肋片换热的研究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创新,寻求建立能支撑肋片设计选型的系统化的理论,同时要结合实验研究,寻求实际应用中最节能的肋片参数值。     换热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对于换热器肋片外型、布置仍然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传统的肋片布置方式在换热效率上不如换热管表面设置的针状或圆台状肋,而对于针状肋片在换热管表面的最佳换热的散布规律仍然还不明晰,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对替代传统的平板和环状肋片的高效换热肋片研究甚少。     新型换热管的形状研究过少,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传统的圆形或矩形换热管上,对更高效的换热管型的探索研究比较缺乏。     对换热管排数和排列方式对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形成,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多以实验研究为主,然后从实验中提取经验公式,关于管排数的纯理论的换热理论还没有得到建立。     作为衡量换热器性能时的换热效率,已不能作为换热器设计选型的标准,换热效率高并不意味着制造成本的节省以及换热效果最佳化;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是比较合适的衡量换热器整体性能的指标,但是需要综合考虑此两种因素后建立换热器最优化换热的统一理论,单一的考虑换热因子或者摩擦因子的大小对于衡量换热器换热性能没有任何意义。     3·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换热器换热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有待深入,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特别是地下工程,可依据的换热器设计理论系统和标准对于强化换热和节能意义重大。在完善换热理论体系上,还需要做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工作,这方面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长威,姜爱华,周勤,等.肋片管式蒸发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机电工程,2002,19(5):1-3. [2]陈维汉.板翅式换热器综合考虑传热、流动与结构的优化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04,25(1):27-32. [3]郑钢,杨强.翅片管换热器最佳回路长度的仿真计算[J].制冷与空调,2006,6(4):48-51. [4]董玉军,包涛,胡跃明,等.板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1:数学模型[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25(4):10-13. [5]董玉军,包涛,胡跃明,等.板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2:结果及分析[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26(5):16-21. [6]胡跃明,董玉军,周翔,等.人字形波纹板式蒸发器数值模拟[J].制冷与空调,2005,5(2):42-46. [7]董玉军,袁秀玲,包涛,等.湿工况下冷却空气型干式蒸发器盘管的数值模拟和性能优化[J].制冷与空调,2005,5(2):19-23. [8]席战利,曹小林,崔大光.翅片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学模型[J].制冷,2006,25(2):65-68.[9]李永鹏,陈爱玲.船舶冷库蒸发器建模的MATLAB实现[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4,25(2):9-14. [10]宣宇清,胡益雄.基于分布参数的房间空调蒸发器的数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制冷与空调,2004,4(3):32-35. [11]程金强,梅宁,赵杰.风冷翅片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8,7(2):120-124. [12]黄兴华,王启杰,王如竹.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满液式蒸发器性能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7):1164-1169. [13]邓敏锋,廖胜明,赵凤娇,等.多元平行流蒸发器数值模拟与性能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6(2):14-18. [14]邓斌,陶文铨,林澜.蒸发器流程布置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分析[J].制冷学报,2006,27(1):28-33. [15]周俊杰,李光熙,屈治国,等.开缝肋片表面的数值模拟及特性分析[J].暖通空调,2005,35(7):68-71. [16]金巍巍,屈治国,张超超,等.空调蒸发器用管翅式换热器开缝翅片的数值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27(4):688-690. [17]秦保军,朱春玲.肋片管换热器管外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J].暖通空调,2006,36(11):51-53. [18]苏铭,闵敬春.通道构型对全热换热器性能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2006,46(8):1458-1488. [19]任效明,梁新刚.百叶窗和针肋的传热与流阻特性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28(1):113-115. [20]郝亮,阚杰,李涛,等.汽车空调层叠式蒸发器性能模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0(7):1165-1168. [21]靳世文,马崇扬,赖天伟,等.空调用翅片管式蒸发器的模拟与分析[J].制冷与空调,2008,8(4):101-104. [22]尹斌,丁国良,欧阳惕.蒸发器建模仿真与试验的比较[J].制冷学报,2007,28(2):51-55. [23]吴金星,曹玉春,付卫东,等.螺旋肋片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分析及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5):861-864. [24]吴金星,朱登亮,魏新利,等.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8,23(2):157-160. [25]黄东,孙敏超,贾杰楠,等.风速分布对单流路双排管蒸发器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43(5):36-38. [26]刘彦军,崔健.扁管直翅换热器翅片肋效率的计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298-300. [27]刘彦军,王良璧,宋克伟.不同计算方法所得扁管直翅换热器翅片肋效率的比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3):144-147. [28]宋伟宏,赵辉,臧润清,等.直接蒸发式表面冷却器的结霜状况计算机模拟计算[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22(6):3-6. [29]陈楠,申江,徐烈,等.管翅式表冷器数值模拟与性能分析[J].低温与超导,2003,31(2):60-64. [30]赖建波,车晶,苏文.肋片管式换热器表面结霜问题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4,(3):17-21. [31]王芬芬,王长庆.肋片管式换热器过饱和假设下结霜数学模型的建立[J].能源技术,2007,(3):160-162. [32]张哲,田津津.翅片管式蒸发器结构对结霜特性影响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7,35(1):69-72. [33]张哲,田津津.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及换热性能的研究[J].流体机械,2007,35(9):72-76. [34]谷波,任能,刘小川.翅片管换热器结霜工况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3):441-444. [35]罗超,黄兴华.翅片管式蒸发器结霜性能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8,7(1):23-28. [36]吴金玉,陈江平.低温工况下蒸发器结霜特性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08,(1):33-37. [37]曾文良,林培森,王世平,等.板式换热器作为压缩机冷却器的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研究[J].流体机械,1999,27(12):5-8. [38]金晶,冯明志.针形肋管束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1):47-51. [39]陈育平,朱德书.针肋套管传热及阻力性能试验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74-77. [40]仇性启,李华玉,陈彦泽,等.纵向翅片管管外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石油机械,2001,(3):8-10. [41]吴伟栋,王厚华,廖光亚,等.空气横掠叉排三维外肋管束换热及流阻特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3):53-57. [42]何春霞,王厚华,廖光亚,等.三维外肋管的自然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3):59-62. [43]刘颖,王芳,邬志敏,等.结霜工况下R410A翅片管式蒸发器的换热特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29(6):545-549. [44]沈胜强,李维仲.直肋片最佳肋片厚度的理论关系式[J].节能,2000,(3):6-8. [45]邓先和,徐国想,张亚君.板棒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I)--圆柱肋棒的传热效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1):38-39. [46]邓先和,徐国想,张亚君.板棒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II)--换热器结构的优化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51-53. [47]徐国想,邓先和,张亚君,等.板棒式换热器设计理论的探讨[J].化工设备与管道,2001,38(3):26-28. [48]闫桂焕,顾昌,谭沧海,等.梯形肋片管表面温度的试验与计算[J].节能,2003,(1):6-8. [49]刘瑞,师晋生,陈东.强制风冷板翅式散热器肋片边缘形状的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6,27(2):27-30. [50]吴冬梅,贾力.水平单管外混合气体对流冷凝换热的理论研究[J].工业加热,2006,35(6):1-4. [51]贾力,吴冬梅,齐巍.混合气体横向冲刷水平管时对流冷凝换热的机理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7,6(3):209-212.
上一篇:换热器壳侧法兰突然开裂失效的分析 下一篇: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及应用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8 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奉化外向科技园西坞金水路 电话:0086-574-88661201 传真:0086-574-88916955
换热器 | 板式换热器 | 钎焊板式换热器 | 冷却器 | 分水器 | 地暖分水器 | B3-14B板式换热器 | 网站地图 | XML 浙ICP备09009252号 技术支持:众网千寻